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_论文
维普资讯 http://www.cqvip.com 第 6卷 第 4期 20 0 6年 1 2月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RNAL 0 I HOU VO T ONAL & T HNI A O L GE O F LUZ CA I EC C lC L E Vo. . 1 6 No 4 D c2 o e .o6 源 于 日语 的 汉 语 外 来 词 研 究 熊文华 , 宋小梅 (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, 广西 摘 柳州 55 0 ) 4 06 要: 从语 言文字上说 , 早期汉语传入 E , l 从语音、 本 文字、 词汇等各方面对 日 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 ; 语 近代 日式汉语回归中国, 本国语言相 互融合 。中日语 言上的相互影响 , - 5 - 是语 言接触 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模 式。语 言的相 互 影响反 映 了以社 会 经济为 背景 的文化 的相 互 交流。其 动 因和起 点是 文化 上 的 需要 , 程 则 过 充满 着渗透 、 交融和 互动 。 关键词 : 日源外来词 ; 汉语 ;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 : 165 H 3. 文献标识码 : A 日语借词的特殊性 文章编号 : 7 — 04 20 )4— 0 1 0 1 1 18 (0 6 0 0 7 — 6 6 一 、 数千年前 , 人类社会就已不再是老子所怀念的“ 鸡犬之声相闻, 老死不相往来” 小国寡民” 的“ 的封闭系 统了。民族之间, 国家之间的交往 日益频繁, 彼此在交换物质产品的同时, 也不断吸收 自己所无且于己有用 的文化。而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的语言, 负载着各文化 因素, 成为人们互相 了解的桥梁。文化的吸收和交 流, 首先就反映在语言成分的吸取上。这就形成了一种语言中的外来词 。 外来词是语 言融合的产物. 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吸取。在现代汉语词汇里 , 有不少词是从别的民 族语言中吸收来的。这些吸收来的词 , 积累成 了汉民族语言词汇 中的外来语词汇。仅 18 94年出版的《 汉语 外来词词典》 就收录了一万余条 ,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 , 外语词更是大量 涌入 , 其中相 当一部分 已进入汉语 词汇系统 , 构成了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子集合。 汉语外来词一般有两种类型: 一是借词 , 即将别种语言的词直接引入。意义和书写形式基本不变 , 在 仅 语音上加以改造纳入汉语的词 ; 二是译词 , 即只是吸取外来概念 , 即词义 , 而使用汉语 的造词材料和造词方法 形成的词。无论何种情况 , 它们都服从汉语词的内部结构规律 , 是取得 了汉语词的资格的, 从而成为汉语词 汇的有 机组 成部 分 。 像下面这种情形 , 则不能算是汉语外来词 : 对于寻求 o i( l g l大女孩) d r 的绝对数 , 已经绝望了, 我 更不消说她们 的人 口年龄 结构、 文化结构、 地理分 布 。再 说 ,G 问题 绝不仅仅 是 一个人 口学的 问题 。 O 这段文字中的 o i 和 O l gl d r G都没有取得汉语资格, 尽管它们 出现在汉语书面语 中, 却仍然只是英语词 。 现代汉语借词又有两种情形 : 一是从书写形式上借取的 , 二是从语音形式上借取的。外来词中不少来源 于日 , 语 我们称之为 日 源外来词 , 其大部分是源 自日 中的汉字词 , 语 可称为 日源汉字词。 日 语借词是用现代 汉语语音直读其汉字 , 其它外语借词则用现代汉语语音来对音的。不过 , 这两种借词有一个共同点 , 即音节 上 都汉 语化 了 。 中国人和 日本人 , 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关系 , 有过极其频繁的交往 和接触 。早在隋唐时期 ( 日本 飞鸟 、 良时代) 中国文化大量流入 日本 , 语几乎整个地借用汉语词 汇和它的书写符号——汉字。这就 奈 , 日 使日 语在语素、 构词法乃至词的结构上往往符合汉语的造词规律 。 为我国清朝末叶从 日 大量借人新的名词 语 术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。又由于 日 本人使用汉字 。 尽管 日 本人在公元 74~19 9 12年间( 平安时代) 发明 了他们 自己的文字——很 名 , 但汉字的使用仍是大量的。 日 语中法定使用的就有 15 个汉字。而汉字是表 94 [ 收稿 日期 ]0 6一 8— 8 20 O 2 [ 作者简介 ] 熊文华( 93一) 男, 15 , 湖北黄陂人 , 柳州职业技 术学院副院长 , 教授 ; 宋小梅 (9 9一) 女 , 16 , 四川盐亭人 , 1 书 职业技 术学院讲师。 维普资讯 http://www.cqvip.com 7 2 柳州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o 年 1 月 06 2 意文字 , 具有同字音变的适应性 , , 语汉字书写的词给中国人准备 了用现代汉语语音处理它的语言条 因此 日 件。 基于文字相 同和构词规律基本一致的原因 , 了日语汉读现象 , 发生 从而形成了从书写形式借人的特殊借 词。 一 日 语借词是引进其词义, 借取其书写形式 , 这是毫无 疑义的。至于语音方面 , 常叙先生在《 孙 汉语词汇》 书中说是“ 用现代汉语语音来代替 日 语音节” 。关 于这一点 , 笔者以为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。 我们知道 , 绝大多数 日 语汉字 , 都有音读 和训读两种读音。音读是 日本人模仿古代汉族人对汉字 的读 音, 例如: 有名( 扫、 ) 、 医师( L) ;I 1 、”“ ) , ¨ ” U读是 日本人把汉字作为纯粹 的表意符号, 日本固有 的语音 I 用 读汉字 , 例如“ 眼镜 ( 把) 、机 ()<乏) ; ”“ , ” 还有一部分复合词 , 则一个汉字用音读 , 另一个用训读 , 例如 “